破界——王小松新作展
佚名



此展览是王小松2012-2013欧洲巡展的其中一站,他将这次展览定位于近两年新创作的系列作品,这些作品均着重于在其原有的艺术形式上的进一步探索:早先,他在画布上制造弹孔,并于夹层内部附着添加物来突破二维平面的空间限制——现在,他直接塑造即时的立体结构,直接实现三维空间的绘画新语言——这是我目前所见的,在架上绘画领域中用“塑造”的方式革新形式语言的最大胆突破。
   
毫无疑问,艺术的“形式”本身始终是艺术家最专注的探索目标之一。王小松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初的大陆美术学院苏联写实主义绘画传统的教育90年代他在德国柏林艺术大学(Universetät der künste Berlin)的学习期间,深受现代主义绘画的影响,一改高超的学院派写实技巧,在绘画的表现形式中重新进行探索。因为他知道:传统学院派视为绘画的最高技巧——即表现视觉化的三维虚假空间——在西方“现代艺术”的语境下已濒临灭亡(尤其在摄影术产生之后),有关绘画本质的第一要义已经首先成为一个本体论上的存疑:在有关架上绘画的宏大叙事解体之后,绘画还应该成其为何物?毋宁说:现代艺术正在通过格林伯格意义上的形式主义的原则向抽象艺术过渡。 

王小松将自己的“抽象绘画”形式语言的突破点建立在“局部具态形象”的表达上:采用一些转化为现代信息符号元素的汉字。这源于计算机“乱码”现象对他的启发;另外,他还采用了被肢解被重造的汉字笔划,反应了信息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碰撞”中的不相融现象(2004年)。在王小松近期的作品(2012)中,“拟人形”(或蚂蚁形)的具态物也被展示于画面当中,同时,作品的“弹孔”继续裂变、增长,被塑造为画布平面上大面积的“凹入”与“凸出”。

这种三维空间的“具体实现”已经超越了格林伯格式的西方现代主义中以“形式简化”为原则的“纯抽象”的经典概念表述模式,以及——现代绘画是一种越来越走向其平面质料性质的艺术,或者,抽象本会本身一定是具有平面性的。

因此,王小松的作品无疑有着破界与愉矩的前卫性。

王小松作品中纯色的运用令人联想到 “色域绘画”大师罗斯科或巴内特·纽曼的巨幅作品。但不同的是:王小松常常将一个主体颜色作为画面主基调(例如红色),但近看的效果则是:由厚重的色彩堆砌而成的拟人形、蚂蚁形、拟文字的各类符号作为画面的肌理,并在视觉上取得丰富的效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2008年的参展作品《后毛时代》“( The Post-Mao Period)”:在纯红色的画布上倒置着毛泽东的头像,画面本身全部被置于用颜料所“挤压”出来的无数拟人形状的“背景”之中( 图 2 )。此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含义是:艺术家对这个整体已然逝去的时代所作的批判性反思——批判一个颠倒的时代,批判虐杀人性的文化屠杀

2010年期间,王小松开始对色彩关系进行研究,他认为 “没有形状的色彩,即没有结构的色彩在绘画中不具有象征意义, 色彩的面积直接决定了色彩的象征意义”(注1)。他在画面的局部位置放置了与背景的大块色彩成对应的一小块颜色(或圆型或方型),并采用在画面上塑造孔洞的做法,以突破空间的限制。 针对这一系列作品,艺术家说:“在画面的上层表现的是一种表象”,艺术家接着说:“我要反映的是文化背后所隐藏着谎言的世界,人们通过画面上的破洞窥视到画面下层中令人困惑的场景,那些图片不仅反映着当下人生存的现状,而且也暗示着人的价值的丧失,这是我们共同担心的社会问题。” (注2,图3)。的确,艺术家是以他特有的表现形式为媒介,表达出他对当代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状况的批判。

然后,他将艺术的“批判性”扩展到行为、装置、影像等艺术形式的探索中。在2011年他参加了由王林策展的威尼斯54届双年展——“破碎的文化=今天的人?” 在同时与12位艺术家的联展中,王小松使用了一段由75米长的18股钢丝绳连接着50万个红色的拟人形的装置物,悬挂在威尼斯S. Spirito 修道院凉廊(Chiostro)的两面墙之间,在人体之间隐藏了36个喇叭,不停地播放着从中国官方电台,美国之音,英国的BBC, 及从媒体下载的各类新闻。谈及这一题为《制造生活》的作品时,艺术家说道:“谎言重复了一千遍,似乎就变成了真理。从本质上而言,中央电视台与美国有线新闻网其实完全没有差别。” 他又补充道:“ 不少人为了蝇头小利一步步成了追随者和帮凶。”(注3)

王小松从来都认为艺术本身不是一个自足自律的纯美学体系,它首先当然必须与实践政治保持一定的间隔关系,但与此同时,艺术也毫无疑问应该是“介入式”的——在萨特“存在主义”的立场上而言,艺术应该是对当代的观察与批判。2012年他创作了一批“雕塑性绘画”。这次,他将这批新作带到了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宫。他借用画框的厚度及亚麻布的可塑性,在深沉的黑色底部(平面)塑造出隆起或塌陷的圆球型空间。它们象征着孕育出来的成熟果实,或生灵正经历着痛苦的裂变 ——这一裂变的过程经历着痛苦、惨烈。王小松把这一组绘画命名为《 被殉教者 》, 展示出艺术家面对裂变中的中国社会的深刻思考:当代中国已经完全陷入西方式困境。中国人基本丧失了中国文化所给予他们的根本性特征,这些人已经成为后工业时代的产物——变得更加物质化、商品化;文化失去了支撑其存在的深刻的思想性,从而走向了赤裸裸的“娱乐”。他的“黑色”有一种悲壮的气氛,而裂纹中的红色令我们想到殉教者的奋争。
 

注释:
1.《空层》
2.意大利艺术评论家帕帕罗尼德梅特里奥对此评价道:“ 王小松的抽象绘画是现实主义的抽象绘画。来自潜意识中的虚假象形人物,无数的流动的拟人形或蚂蚁呈现在他的作品中,由此,不再被视为一组抽象的符号,而是促使 在一些限定的轮廓中撰写一个故事。不再意味着无任何含义:无数的拟人形与蚂蚁形成了一个社会团体的隐喻,分享着共同的法则,信仰、符号、希望、仇恨、恐惧⋯⋯ ”
3.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 Länderbeiträge/ Arsenale und Stadtgebiet。艺术论坛(国际版)第211卷,2011年10/11月,
第2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