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预期的港口
J • M • Cantala piedra(侯塞)



不可预期的港口

王小松生命中的两个基本点从一开始就吸引了我。一是他的活力,一是他在周围人群中激起的不安。应当说,他是一个放浪形骸、疯狂劳作的人,尽管当时我还弄不明白他内心的创作意图。但是,同时也对他形成了这样的印象:生活中没有明确的目标,与周围的环境死较劲。后来,随着我对他了解的深入,这样的印象逐渐变成了对小松的实际为人更为清晰更为明确的看法。

首先,小松是个干事的人,不管是在平常生活中,还是进行绘画创作的时候,都是如此。我看不出他想创作什么具体的东西,因为他不设计任何具体的模式,或者一个他作为终极目标的理想世界。小松不是那种真正意义上的行为英雄,这样的英雄都是按照自己的个人意志塑造环境和现实的人。小松的潜意识――不是经验――告诉他,这样的英雄获得成功的希望几乎是零,其结果只能是一败涂地,因为现实是不断变化的,它不会受制于人们的理性思维,也不会依照人的意志加以塑造。相反,小松从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现实和环境,而是任凭环境带着自己走。他缺乏指导个人实践的理论,不断变化的环境是他唯一的依托,捉摸不定的环境才是他展示创作才能的天地。他不会为现实生活规定模式,也不会虚构生活中的真实(即理想化的真实)。他关注社会事件的发展,关注社会的内在品质;他身处生活的浪潮之中力图发现这些浪花之间的关联(或矛盾),并从中受益。小松不想阻挡社会潮流的冲击,更不想与它对抗,因为他深知,身处不可驾驭的生活潮流的冲击之下,他要力图弄懂生活的自由无序的结构,找到它的潜流,投身其中,以期沉浮于生活的海洋,做一个弄潮儿。

孟子曰:“虽有镃錤,不如待时”。对于小松来说,他有足够的“锄”与“镢”,足够的工作能力完成任何一项工作,但是他非常清楚,这些工作中的“用具”都是些“无用的东西”,不过是些思想上的钢与铁,不能算是最重要的东西……最重要的恰恰是等待时机的成熟。小松正是这样做的,他每日劳作时,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理解和寻觅这个生活中的有利时机,让他做事能够心想事成,毫不费力地获得成功!

小松生命中的这种生存和行为方式――确切地说,他的这种与生活互动的方式――会不可避免地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小松作画,当画则画,弄懂如何最好地利用环境中的变数、情势有利于作画时,才动笔做画;从不试图控制物质,也从不界定自己的思想。他不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作画要有一定的规矩:先是适应某些规范,然后慢慢地被它们吸纳,形成习惯和一个一成不变的套路(按照上述方式作画,通常会造成这样的后果),再下意识地用这种套路完成应急之务。小松也不会按照画“应酬之作”的方式进行创作。犹如生活中的他,作画时的小松不会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计划进行创作,对制订行动目标的事也毫无兴趣,因为他很明白,他必须依赖环境中的各种变化才能进行创作。作画前,他对周围环境的各种因素先做一个评估,并对它们的有利方面进行确认,然后让自己的作品在这种环境中自然形成。因此,小松的作品不是画出来的,乃自然天成,创作环境使然;是他为画作所用,而不是他作了画。作品何时问世?用何种形式?着何样的色彩?对小松来说,这一切都无关紧要,甚至作品本身对他来说都不是十分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已经溶入了周围的世界,变成了它的一部分,听从它的摆布,任凭它带着自己前行……看上去,像是整个大千世界谋划了他的作品,要求它必须是现在的这个样子。

小松作画并不费力,活着也不费力;他作画,他生活都不是拼力让世界承认自己。这不等于说生活中的他,不做任何个人的努力。事情是,他的努力不是为了创造某种超越生活与环境的作品。他明白,与现实争斗是徒劳无益的……他的日常努力,他的作画,都是为了破解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中有利于作品创作的因素、让工作取得成功的有利条件,让它们完全为自己所用,而不在意拥有最终的成功。一旦确定了生活中变化不定的有利因素,作品便会自然生成,不费吹灰之力!小松不是那个自己造船,并在风浪中独自驾船驶向予定港湾的老船员,而是一个溺水者,他在波涛中奋力挣扎,寻找可能利用的一切,评估沉没与获救的可能性,判断海流的方向,抓住海面上漂来的足够大小的木头,跟随它到达一个不可预期的港口。

这就是我对小松的认识,他认为“思考”就等于为旷野安装门窗,而“肯定”和“确认”则等于在旷野里找错了门。小松对一切事物均不抱成见,他听任运动着的生命践踏、摧残和改变自己的思想。奇思妙想在他的身上不断涌现,因为不安分的他,就是一个不知倦怠的——

 
行者
路——你的脚印
从无到有
路——在你的脚下
行者
脚印——你身后的路
船行大海
无暇眷顾的——浪花
行者
路——在你的脚下……


                             ——安东尼奥•马查多(1875――1939,西班牙诗人)


 
J • M • Cantala piedra(侯塞) 西班牙雕塑家